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医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把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体现了依法支持中医药
事业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作为第一部全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征程。身为中医眼科人,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新时代中医眼科发展的目标及方向。
中医眼科发展历程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与社会环境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上古至南北朝是萌芽时期,《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集中记载和论述了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隋唐时期是莫基时期,耳目口齿科的独立,《龙树眼论》等眼科专著的著成,金针拨障术以及义眼的配制等,这些都为中医眼科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奠定了基础。宋朝至元朝为独立发展时期,宋太医局设置眼科,五轮、八廓、内外障等眼科基础理论的形成,《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著作的完成以及眼镜的使用,使得中医眼科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明清为兴盛时期,金针拨障术大量应用于临床;《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及《银海指南》等著作的完成,标志着中医眼科学发展达到了兴盛的时期。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中医眼科学的发展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眼科学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其中标志的事件如下:第一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建立。唐由之等老一辈研究员以发展中医眼科为已任,于1994年筹建中医眼科医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该院已成为一所以眼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是国家卫计委中医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单位,国家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临床研究基地(第一批)等。第二是眼科分会的成立。先后成立了中华中医药会眼科分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眼科分会等。第三是《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的创办。1985年10月28日在全国中医眼科学会上,唐由之教授提出要创办属于我们中医、中西医眼科工作者自己的学术专业期刊的设想,历时 6年于1991年11月11日《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创刊,2009年成为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杂志建立官方网站。第四是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颁布实施。2012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牵头第一次制定《中医眼科常见眼病诊疗指南》并颁布实施,2014年再次修订;201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家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中医眼科22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释义、临床路径》并颁布推广应用等。
伴随着这些重要成就的取得,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临床诊疗能力、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医眼科学科体系建设、专病专科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中医药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眼科新时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新了的机遇和挑战,大家应该协同起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的方向“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来真正肩负起传承中医眼科的责任和使命,勇攀医学高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库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2.1 继承好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应该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做好继承,首先要树立自信,包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方法自信及疗效自信。我们学习中医,就要热爱中医,更要继承好、学习好、运用好中医及中医眼科的经典理论,这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础。纵观古往今来名医大家均是熟谙经典,即使在当今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继承好、学习好、运用好经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应熟读,重点章节应倒背如流;中医眼科经典如《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及《银海指南》等当为眼科医师的案头书,应熟读乃至记诵,只有这样在临证时才能做到烂熟于心中,应变于尔顷。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等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作为中医基本的治疗原则,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中重度干眼,临证中抓住眼酸眼胀眼痛、畏光、不欲睁眼等主症,从肝血亏虚论治疗效优于单纯的疏肝理气或养阴生津。再如巩膜炎[11,从患者白睛红赤疼痛等症状入手,根据“五轮”学说,病变位于“气轮”,为肺所主,病因多为肺之实火上扰气轮,肺热盛宣降失司,气滞则热势更激,进则煎迫血络,气血滞塞不通,热势无从宣泄,导致白睛脉络瘀滞,蕴而成疳,以清泻肺热,活血散结为主进行治疗,可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缩短病程,减少炎症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如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因其局部症状明确单一,可以通过抓主症进行辨病、辨证、组方用药,疗效显著,而且降低其复发,体现中医整体临床思维指导下的同病异治等。
发展好2.2现代中医眼科发展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发展。突出中医药治疗眼病特色的优势,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挖掘发现和证明古人的智慧,提高中医眼科的临床服务能力,是现代中医眼科发展的重心。中西医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如果模仿、套用西医的学术规范和标准,就势必会弱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不同阶段中的分期论
治优势及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治疗作用等。中医药在眼科治未病中具有主导作用优势,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近视的防治等;临证中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期)的特点,具有分期、分证论治优势,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出血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免疫相关性眼病等;针对复发性眼病,如过敏性结膜炎、复发性单纯疯病毒性角膜炎、葡萄膜炎、巩膜炎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中医药具有良好的抗复发优势在眼科疑难病中医药具有协同增效优势,如顽固性黄斑水肿,视网膜色素变性[31,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等。
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研制出若干疗效确切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进行临床推广,如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益气解毒中药方”[4];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所致的视疲劳及眼干症状的“目舒丸”[5];治疗过敏性角膜炎的“川椒方”[6];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芪明颗粒[7]等。
2.3利用好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她博大精深,是包含了多种中华文化元素的宝库,我们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加以利用。如既可用以治疗疾病,又可用以养生保健;既可用以科研开发,发展新兴产业,又可用以健康旅游,促进国民经济;既可用以文化传播,又可用以国际交流等。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为中医药参与服务“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的医疗与养生保健价值被沿线民众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提出与中国加强合作[8]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在“创新、发展、协同、共赢”的宗旨下,为全国中医眼科基层医疗、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企业搭建起一个开放、共赢、严谨、规范的平台中医眼科专科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基层医疗精准帮扶平台,建立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开展临床研究,开展协同创新研发,开展规范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医学人文教育培训,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协助政府、学会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促讲行业内会作实现资源甘享和优热互补担土眼条水为再好的发臣中医眼起担出了全下位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