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与性病学重点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1、皮肤(skin):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约为0.5~4mm。
3、表皮(epidermis):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4、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外胚层分化而来,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
(1)基底层(stratum basaie):一层立方形或圆柱形细胞构成,电镜下可见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棘层(stratum spinosum):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轮廓渐趋扁平,相邻细胞之间由桥粒相连。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stratumlucidum):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细胞界限不清,角质蛋白更成熟。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
5、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
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1)黑素小体(melanosome):位于黑素细胞的胞质内,为内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
(2)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6、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起源于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胞质内有 Birbeck颗粒,是由朗格汉斯细胞吞外来抗原时胞膜内陷形成,是种消化细胞外物质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人类朗格汉斯细胞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OKT6)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细胞
7、梅克尔细胞(Merkelcel):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在感觉敏锐部位密度较大,这些部位的神经纤维在临近表皮时失去髓鞘,扁盘状的轴突末端与梅克尔细胞基底面接触,构成梅克尔细胞一轴突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