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醉学科在各位麻醉专家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了很多相关文件的制定。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麻醉学科建设发展相关的利好政策。这些文件共同组成了麻醉学科发展的政策环境,并为中国麻醉学科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均质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麻醉学科相关政策文件
从2018年至今。麻醉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文件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服务领域,完善麻醉服务相关政策,保证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该文件全面规划了麻醉学科发展方向。其后,为了将服务意见的精神更好落地,先后又制定了多个相关的配套文件,如《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关于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2〕455号)、《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从多个维度上加速了服务意见的推进。国务院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中对于麻醉学科发展都有明确的规划。系列文件的发布,充分体现了麻醉学科在当前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麻醉专业人员投入和学科建设正在逐步加强。
从分娩镇痛工作推进看麻醉政策落地对麻醉学科的影响
2018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规范椎管内分娩镇痛操作技术,提升分娩镇痛的覆盖范围。文件下发后,全国有912家医院参与试点,分娩镇痛率显著提高,成效可圈可点。据统计,试点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7.52%上升到2020年的53.21%。共有496家试点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40%,符合试点医院考核要求,其中三级医院307家,二级医院189家;参与试点工作的综合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考核要求符合率分别为43.8%、88%、67.6%。椎管内分娩镇痛率≥50%的试点医院有381家,椎管内分娩镇痛率≥60%的试点医院有248家。
不仅如此,麻醉专业相关人才队伍也在持续加强。2020年试点医院麻醉医师占全院医师的比例为6.18%,较2017年升高0.03个百分点;专职分娩镇痛麻醉医师占麻醉医师的比侧为23.93%,较2017年升高3.66个百分点;麻醉科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侧为2.10%,较2017年升高0.15个百分点,人员占比不断优化。
既往国内分娩镇痛没有明确的收费项目,从而阻碍了分娩镇痛在全国的普及发展,医师的劳动价值无以体现。相关工作逐步推进以后、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等统一了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同时,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重庆市、江西省、湖南省等地将分娩镇痛专项收费纳入医保支付,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分娩镇痛的大力开展。
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
2022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2〕455号)、明确2022—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主要涉及5项内容:
(1)建立疼痛综合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
(2)提高医务人员疼痛诊疗能力。
(3)探索建立院内激励机制。
(4)发挥试点医院示范带动作用。
(5)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同时,文件指出,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应满足5个基本条件:
(1)二级以上医院。
(2)具备麻醉科或疼痛科。
(3)具备开展疼痛诊疗专业技术人员。
(4)具备良好的疼痛综合管理工作基础。
(5)医院给予必要的人员、硬件和政策支持。
该文件的发布为麻醉科规范开展疼痛综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麻醉科的服务范畴。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麻醉等临床专科。
(2)推荐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
在国家政策扶持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中国麻醉医疗事业突飞猛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全面引导和殷切期望。在新发展阶段,要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麻醉学科要继续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把握麻醉学科发展方向,麻醉医师走出手术室,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